林志玲 宋紀妍 運動 8強 護士 

卍.放下分別執著心 ~ 成就西方徑路行.明心見性者,他的身口意三業,必然能超越善惡之心,遠離對待之法,不受五欲六塵所染,自性光明亦自得。念念解脫,念念覺悟,對自己的心念,一清二楚,絲毫不迷惑,一念一世界,一念一國土。  見 性 的 行 者 ~一舉手、一跨步的動作皆亦解脫,無有束縛,念念與步步,於自性中皆無相無住,故名~【 念 念 菩 提  步 步 無 生 】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宜蘭民宿 葉問 李毓芬 峇里島 猴硐 

卍.生活佛法 ~ 念佛生淨土.修淨業和消罪業 諸位善知識︰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「大迴向」之後,都有發願「 求生淨土 」的禮拜。是不是能生淨土?當然不容懷疑,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,善根有深淺之別,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,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,業障也有多少不等。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,《 觀無量壽經 》說,蓮花分有九品。《 無量壽經 》說,諸有眾生,往生佛國,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: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;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,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。往生佛國既有高下、中邊的不同,往生的條件,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。 根據《 觀無量壽經 》的要求,是說:「 一切凡夫,欲修淨業者,得生西方極樂國土, 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。」三福即是往生淨土的「 淨業正因 」。所謂三福淨業,便是:(一)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(二)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(三)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此中第三項內的「 發菩提心 」,依唐初迦才的《 淨土論 》說,當含攝:止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、化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全部內容。《 阿彌陀經 》也說:「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」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,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然若對照《 觀無量壽經 》所舉三福淨業,應該就是《 阿彌陀經 》的善根福德。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,是自修三福淨業,並勸他人共修三福淨業。《 觀無量壽經 》「 上品上生 」條下說:「 若有眾生,願生彼國者,發三種心,即便往生。」即是發:1.至誠心。  2.深心。  3.迴向發願心。又說:「  復有三種眾生,當得往生。」即是:1.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。 2.讀誦大乘方等經典。3.修行( 佛、法、僧、戒、施、天 )六念,迴向發願,願生彼國。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。  此項往生的條件,除了用心及修六念,也要持戒,以助長善根福德。當然,往生的條件,尚有淨土三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,以及《  觀無量壽經 》的觀像、觀想。此三經中所說的法門,不論觀像、觀想、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,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。若修觀成就,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;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,如《  觀無量壽經 》「 下品上生 」條說:「 如此愚人,多造惡法,無有慚愧,命欲終時, 遇善知識,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,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,除卻千劫極重惡業。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,稱南無阿彌陀佛, 稱佛名故,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」又云:「 以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,我來迎汝。」由此經文看來,似乎是說,凡是往生淨土的眾生,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,一切罪業,皆已消滅了的。然在同經「 下品下生 」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,往生佛國之後,於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,花開得見觀音、勢至二大菩薩,「 為其廣說諸法實相,除滅罪法。 」於此可見,至少下品下生的眾生,往生極樂國土之時,罪業並未全消。不過《 觀無量壽經 》自稱,這部經亦名《  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 》,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 ~《 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神咒 》,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,受持此咒法,當 ~「 漱口然香,於佛像前胡跪合掌,日夜六時, 各誦三七遍,即滅四重( 比丘戒 )、五逆、十惡、 謗方等(大乘)罪,悉得滅除,現世所求皆得。 」「 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」。誦滿二十萬遍,感得菩提芽生,若誦滿三十萬遍,即面見阿彌陀佛。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,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,並且可得現世利益,更得往生佛國利益。無怪乎,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,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。 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;三昧成就,理懺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,消業往生,也當可以理解;至於具縛的煩惱凡夫,僅憑念佛名號,信願往生彼國者,也可消業往生,便不易為人接受。那唯有強調依靠彌陀本誓願力的救拔,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踩踩樂 公仔 畢業旅行 地面噴血 澳洲 

卍.以法為贈禮.摘 錄 自《  以 法 為 贈 禮  》阿 姜 查  禪 師 開 示以 法 為 贈 禮你會問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什麼?答案是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……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人們過世俗的生活去工作,是為了獲得某些報償,但出家人在這方面的教導,意義上卻深遠多了 ~ 我們無論做什麼,都不要求回報,我們工作不為報酬。佛陀教導我們,工作就只為了工作,別無所求。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,它將只會引起痛苦,你自己試試:你想要讓你的心平靜,於是你坐了下來,且試著使它平靜,如此這般,你將會痛苦,試看看吧。我們的方式精緻多了:我們去做,過後就放下,做了就放下!僅此而已。一開始,我們以心中的某種欲求修行,我們不斷在修行,但我們知道那樣並不能滿足欲求,於是我們會繼續修行,直到我們達到一個境地 ~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,而是為了放下!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,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。「 希求 」平靜是自然的事,但卻不真的正確,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。而你會問:「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,那我們將得到什麼?」答案是,我們什麼也得不到!無論我們得到什麼,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,因此,我們修行不要去得到什麼東西。那些修行是為了想得到什麼的人,就好像來找我灑「聖水」的人一樣。當我問他們,為什麼想要得到聖水時,他們說:「  因為我希望活得快樂舒適而無病痛!」如此一來,他們將永遠無法超越痛苦。世俗人做事,都是有一個動機的,都要求得到某些回報;然在佛教,我們做事卻沒有「 得到 」的念頭。世俗人必須瞭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,然而佛陀卻教導我們去超越因和果。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,超越果,超越生,超越死,超越快樂和痛苦的。想到這裏,實在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停留。人們住在一個「 家 」,這「 家 」是「 有 」和「 執取 」。離開家到一個沒有家的地方,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,因為我們總是與「 有 」和「 執取 」同住的。如果我們不能執取,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,我們感到失落;因此,大部份的人都不願離開家去趣向涅槃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說,那兒沒有什麼,什麼也沒有。看看這裏的屋頂和地板:上端是屋頂,代表「 有 」,下端是地板,代表另一個「 有 」;但在地板和屋頂之間的空間,卻毫無立足之地。一個人可以站在屋頂或站在地板上,但卻不能在「 空 」的空間上。沒有「 有 」的地方,那就是「 空 」的所在。直接地說,我們說彼涅槃就是此空。人們聽到這,他們會退後不前,他們不想前「 往 」涅槃,他們害怕,如果他們那樣子做了,他們便再也見不到他們的孩子和親人了。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,會說:「  祝你們長壽、美麗、幸福、健康。」這使得他們非常高興,他們愛聽這些,而若你開始談到空,他們便不想要聽了。他們執著了「 有 」!但你是否見過,一個老人而具有美麗的外觀?你是否見過,一個老人有著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嗎?沒有!但當我們說「 長壽、美麗、幸福和健康 」時,他們卻真的非常高興。放下吧!放下一切所求,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,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!好了,這就夠了。啊?想必已經晚了,我看你們有些人已經想睏了。佛陀說過,去教導「 沉睡 」中的人們佛法,但不要讓人們睡著了。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55災難預言 HOLGA 又沒叫你撿 尹惠熙 衝浪 

卍.若能放下空無物 - 便向如來藏裏行.迷與悟只是一線之隔,迷為眾生,悟即是佛。凡夫修道如登高山步步維艱,一旦入賢聖流得自在力,突破時空所限無所拘束,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  「 盡一切劫為一念,三世所有一切劫,  為一念際我皆入,我於一念見三世。」 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超潮 世博 2010 機車展 塞爾維亞 吳彥祖 

卍.信願行三 ~ 淨土資糧.老和尚對XX師開示:「 學佛要信、願、行,僅有信還不夠,還需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, 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,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,不致退心。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,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。 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。」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正妹 澎湖 脫衣 隨手拍 避暑 

卍.此心能安 ~ 隨處皆能安.日期:民國70年8月4日  地點:承天禪寺  年齡:九十歲  老和尚在客堂,對大眾開示:「 出家了生死,是要去一切的慳貪,我們粗衣淡飯, 就是要捨貪,吃只求果腹,衣只求蔽體禦寒, 如果還貪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貪睡 .... 等, 這都是一種癡迷,會墮在四生之中, 捨棄貪、嗔、癡,心地才能明, 臨終時,西方才有份。」  「 承天寺較不自由,有種種束縛, 但這卻保持承天寺的規矩、莊嚴。 苦行中磨鍊出來的解脫自在,才是真正的自性西方境界, 自此脫去,直接往生西方,這才是究竟的。」  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露營 瓊斯盃 氣質美女 raindog 阿密特 

卍.自性法寶.未悟之前,法在心外,所以需要求師問道。開悟之後,法在心內,從你心中流露出來的,就是解脫煩惱的方法,不必另外再向佛經裏去尋求,但卻絕對是與佛經的觀點一致。因此,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,在世的時候,一共向當時的信眾們說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,最後宣佈,他並未說出一字。也就是說,他沒有創造出任何方法,一切的方法,原來就存在著的,他只是在發現這些方法之後,向大家指點出來而已。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泳裝 啦啦隊 BJD 麵西施 許維恩 

卍.三等念佛人.念佛的目的有三等:1. 有一等人,念佛是求消災延壽、癒病、健康、超度先亡。2. 有一等人,念佛為求命終之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。3. 有一等人,念佛之時,念念佛號念念淨土, 念念佛號念念之中體現佛的無量功德。此三等人,前不及後,後全攝前。我們若用賺錢為喻:第一等人 --- 是賺的鐵錢。第二等人 --- 是賺的銅錢及銀錢。第三等人 --- 是賺的金錢與鑽石。若僅取得鐵錢,一定換不到銀錢與金錢;若已取得金錢與鑽石,必定可以購得鐵錢、銅錢、銀錢了。所以我要奉勸大家:既來參加佛七,聽到了念佛法門,當然要有目標,不過不要老是把目的停滯在第一等層次。 要如何拿到金錢呢?許下弘願,痛下決心,以深心念佛、專心念佛、一心念佛,乃至進步到達無心念佛的程度。一念念佛時一念見淨土當然,不可性急,一心念佛與無心念佛是比較不容易做到的事,至於第三等念佛人的心態及觀念,則是可以信心來試著體會。至少可以瞭解,口中出聲念佛,心中知道是在念佛,一念接著一念,一聲連著一聲,相信自己在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,全在每一聲的佛號之中,也全在自己當下念佛的一念之中。這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。我們若能如此 ~則一念念佛時,一念見淨土,念念念佛之時,念念得見淨土。見的是什麼淨土?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淨土,那是自心中的淨土,也未離開西方的淨土,這就是與四種淨土相接相連,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模型 咖啡館 寵物親子臉 排球 福隆 

卍.真誠-清淨-平等心念佛求生淨土.何謂功夫成片?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,就是成片。還有其他憂慮牽掛,就將功夫破壞了,這個損失太大了。世間再多的金錢損失都是小事,因為那是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的,而修學的「 功德 」是帶得去的。功是功夫,德是果報。你能將應該放下的統統放下,把這句佛號念好,念到功夫成片,這是「 功 」;有這個功夫就會有收穫,就有得,得西方淨土,得親近阿彌陀佛,這是「 德 」。所以,功是修因,德是果報。 因此,修行要在這些地方修。天天讀經、念佛、拜佛,若在生活環境裡做不了主宰,還會起貪瞋痴,那些經都白念了,佛也白念了,頭也白磕了,還是一介生死凡夫,迷惑顛倒,依舊脫離不了輪迴,免不了惡道。所以,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是真實的教誨,我們聽懂了就要依教奉行。以此基礎,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就決定有把握,決定能成功。 淨土法門不可思議,只要有能力不墮三惡道,念佛就能往生淨土;換言之,就能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所以稱為「 難信之法 」。修學其他法門,一定要三個層次逐漸向上提升,而淨土法門只要完成第一個層次,就能往生不退成佛,故也稱為橫超三界的法門。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,一定要珍惜,決不能放過。一定要一切都放下,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念佛,求生淨土。這個世間的天災人禍,自然就能化解,都在我們一念覺悟。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MLB 防曬 天空 高雄 就醬 

卍.生死只是一個轉變.有人說我們很不幸生在這個時代,我覺得我們非常幸運生在這個時代。何以說很幸運?若不生在這個時代,不逢這個災難,我們的道業很難成就,總以為天下太平,日子還很長,因循苟且,道業反而不能成就。現在災難現前了,非真幹不可;換言之,把我們的道業提前完成,這不是好事嗎?每個人都知道有生必有死,早死跟晚死沒有什麼差別,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,這才是大事,這就是佛家講的「 大事因緣 」。 大乘佛法講「 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。」,哪有生死?生死只是一個轉變而已,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說空間維次的轉變。對凡夫來講是六道輪迴的轉變,對學佛人來講是十法界的轉變,最高級的是一真法界的轉變。我們若能在這一生短暫的時間中,轉變到一真法界,就功德圓滿,就成佛了。能成得了嗎?決定成得了,這件事情不求人,求自己。求人難,求自己不難,就是自己從心理到行為要做一個徹底的轉變。

侯白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